欢迎访问共和国知青网  共和国知青网论坛http://gongheguozhiqing.haotui.com
新闻资讯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王家林:《知青养老、养生新模式探究》 2017-12-27】

2019-07-21 14:32:44

在文革前后上山下乡中国知青一代,如今都进入颐养天年的“银发时代”。如何安度余生?过上有尊严、有保障的晚年生活。成为当今知青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有人曾提意见,讲知青养老是社会养老的一部份,没有必要单独讲知青养老,甚至还有人认为,把知青养老与社会养老割裂开来讲,不利团结。
我认为社会养老是目前一个庞杂的大问题,涉及到政府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退休人员、城镇居民老人、农村老人,五个阶层人员的养老。政府对这五个阶层的人员,分别有不同的泾渭分明,区别明显的养老政策。我不可能面面俱到探讨研究,即使与知青融合最多的企业退休人员阶层,总人数有8500万之众。我是知青,对知青的社会生存状况比较熟悉。再则,全国1730万知青处于社会企最基层,其养老问题更为特出,问题较多,需要拎出来单独论述。
一、知青老年化特征
〔一〕、低龄老年知青居多
全国老龄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王建军发布了主要调查数据;2016年企业退体人员8400万人,机关事业单退休1700万。2015年,城镇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52.0%;农村老年人口占48.0%;女性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52.2%;男性老年人口占47.8%;低龄老年人口(60-69岁)占56.1%;中龄老年人口(70-79岁)占30.0%;高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占13.9%。
而城镇低龄老人中知青占三分之二,占大多数,这对知青群体来暂时是好事,甚至有人讲知青能走、能唱、能吃,暂时还未到养老的时候,现在是享受生活,于是抱团养老,旅游养老,异地換房养老的想法应运而生,其实这都是暂时权宜之计,随着年龄老化,身体机能必然老化,患病老人必然越来越多,失能、半失能状态越来越严重,越需要社会力量、政府力量的帮助和支持。更何况许多知青由于经历坎坷,未老先衰,未富先老,身体患病,已急迫需要社会救助护理帮助。
〔二〕、独生子女家庭居多
1979年初,国务院下发有关计划生育的文件,要求严格控制人口,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将人口目标控制在12亿以内,必须要求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1980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计划生育实施36年,初始期间,减轻了对国家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压力,减轻就业压力。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均资源水平。
但是计划生育也是双刃剑,在36年计划生育末期已显示出其弊端,制造濒临老化的421家庭结构,削弱家庭养老基础,人口老化和421结构家庭濒危化造成家庭子女养老几乎为零,每个年轻人面临几个老人养老问题,养老压力非常之大。
一本有关计划生育的书《大国空巢: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老不是问题,但现在,中华民族养老就是最大的国家问题,因为计划生育国策35年,人口老化,家庭空巢化,微型化逐步加重,家庭老化是民族老化的缩影。使“养老靠家庭”成为一种奢侈与虚渺。“养老靠政府”又成为“福利过度化”。社会养老显得紧迫、尴尬、甚至无助、憔虑。
当年我国严格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恰巧,这段时期是1700万知青返城,结婚生子的集中期。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国城镇青少年有2700万之多, 其中上山下乡有1730万,占同龄青年的64.1%。占三分之二。
按这个比例来类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的独生子女家庭应该占到三分之二左右,此比例只是保守算法,因为在城市工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在部队当兵,上学的同龄青年人,因条件较优裕,工作稳定,收入相对较高,结婚早,赶上生育“二胎”的末班车。
知青由于经历了上山下乡的波折,受经济物质条件限制,结婚生子较迟,恰巧赶上1979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据了解,知青中独生子女家庭占知青家庭的98%左右。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上半期结婚生子的知青家庭约占同期独生子女家庭的80%左右。
而60岁-69岁老人中,近70%是知青。空巢老人比重近六成。因“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社会家庭结构迅速呈现“421”模式,既4个老人,2个年轻人,1个幼子。家庭小型化趋势明显。许多子女买房与父母分房择居。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独生子女的父母,与上一辈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父母的重任。大约二十年后,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养活,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三〕、空巢老知青居多
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知青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老大,上大学或工作,大部份都在异乡它市,不在父母身边,而这时的父母,都已进入“银发”老年阶段,绝大部分
知青家庭逞空巢状况,独生子女家庭大为提升了空巢家庭的概率,空巢家庭使已进入退休颐养之年的老人们频添众多的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例如寂寥、孤独、担忧、憔虑、恐惶。
2017年3月,《民政部》、《财政部》、《全国老龄办》及其所属《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组织调查组,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福州等12个大中城市的社会老年人生活状况、养老方式、质量评价作了综合调查,总结,分析。
这里有一个子女统计数字,值得我们注意分析,越是高龄老人,子女数越多。中国民间有俗语;“多养儿子,多得计;早养儿子,早得计。”在现在,特别强调“养老主要靠家庭”的情况下,子女的多少就成为家庭养老的主要依靠资源。
调查数据表明:2015年中、高龄老年人子女数高于低龄老年人。老年人子女数平均为3.0人,〔城镇为2.7人,农村为3.3人〕。分年龄组来看,2015年,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子女数平均为2.5人;70-79岁的中龄老年人为3.4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子女数平均为4.1人。
其中低龄〔60-69岁〕老年人多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随着子女结婚成家,生育子女,父母退休在家,家庭繁衍代承,裂变成两个家庭模式。大部份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善,子女另买房择户居住。同时,许多独立子女,父母也希望拥有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主动选择分开居住。相对而言,老年人的空巢现象也相对增加。特别在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重达到62.9%。而低龄老人的空巢家庭大部份是经历上山下乡运动的知识青年。
还有一种状况值得关注,2015年,老年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1.6%;丧偶的占26.1%;离婚的占0.8%;从未结过婚的占1.5%。虽然低龄空巢老人中单身、丧偶现像,比中高龄空巢老人好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衰老,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单身空巢老人现像将越来越严重。
〔四〕、患病老知青居多
2016年《全国老龄办》选定天津市、重庆市、兰州市等12城市开展第二期全国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八成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
从健康状况来看,超过8成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患有慢性病比例相对高的依次是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关节炎、患有颈、腰椎病、糖尿病、耳聋、胃肠炎、脑血管病(含中风)、慢性支气管炎等。
根据全国《老龄办》提供的数据,目前发达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身体健康的比例超过60%,而我国只有43%左右。
就是说,发达国家是百分之六十的老人处在健康老龄化状态,而我国则相反,是百分之六十左右的老年人生活在不健康老龄化状态。
据《中投顾问》杂志2016年底发布调研数据:目前中国老人绝大多数带病生存,生活不能自理者1877万人,到2020年将超过2000万,但中国当前医养结合满足率为15.9%,有84.1%的老年人没有得到相应的医疗养老服务,医保政策瓶颈已经成为阻碍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最大障碍。
未来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将越来越多,残疾老年人逐年增加。2015年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63万人,持残疾证老人达到1135.8万。
以上有关中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的状况不容乐观,在其中,知青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更为严重,因为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我们大多数知青还是未成年人,承担着繁重的原始体力劳动,遗留下许多病痛,我接触的众多知青都有这方面际遇。
每当知青聚会时,都会回忆在兵团、农村的艰苦岁月,认为那是一场噩梦。其劳动强度、环境恶劣、痛苦的磨砺对尚未成年、正处在长身体的知识青年那简直就是撕皮裂肉的折磨和摧残。
就我下放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而言,冬季滨海海滩温度降到零下十四、五度,冰天雪地,寒风呼啸,滴水成冰,河里冰冻层有近一米厚,冰面上可以开拖拉机。但知青赤脚挽裤,砸冰下河挖泥,
冰冻的河水犹如无数尖针刺在腿上,钻心疼痛,此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壮肃楚气氛,这是摧残生灵,不一会儿,每个人的腿冻得红肿麻木,没有知觉,过会儿就是刺心的疼痛,有的女知青实在忍受不了,就爬上岸,坐在地上痛苦地哭起来,用干草揩净冻得红肿的腿,只见腿上的汗毛孔都渗出了点点血珠。后来许多知青都冻出了关节炎,至今未愈。
东北严寒季节,零下四十年,知青在非宜人居的林区砍伐木材,许多人被冻伤。留下后遗症。在浙江宁波调研时我们就遇到几个关节冻伤,至今未愈,走路跛拐的知青。
特别是许多女知青在月经期内还要咬牙坚持强体力劳动,真是苦不堪言。名演员刘晓庆曾说过“在知青下放的日子里,繁重而艰苦的劳动使我非常无助,我想只要有男生帮助我,我就嫁给他。”
云南知青在充滿瘴气的山林里割胶开荒,经常被蚂蚁、蚂蟥、毒蛇、毒蜂叮咬。稍有不慎,危及生命。对于当年那段难忘的岁月,重庆女知青周俐敏是这样回忆的:“现在说来让人不敢相信,当了整整十年知青,住的还是茅草屋,一年中有半年喝盐水汤……”
艰苦的劳动环境与强度给知青稚嫰的身体造成极大伤害,乃至影响终生与老年生活,我遇到一常州知青,曾在兵团担任连副指导员她的两个姐姐都是知青下放在常州、苏州农村。表现积极,大姐是苏州知青积极份子,下放期间不怕苦,不怕累,深秋季节下河捞水草喂猪,由于长期受凉水浸蚀 ,患上严重关节炎,关节变型,长期卧床不起,需要人24小时照应。儿子下岗就整天服侍母亲,这位患病女知青讲;“我亏有个没出息的儿子,待在身边照顾。”现在这位常州知青的二姐也是关节炎,长期卧床,儿子在外地工作,这对知青夫妇是空巢老人,由退休的丈夫24小时服侍起居。生活累泛艰难。
〔五〕、经济拮据老知青居多
2015年《共识网》刊登“漫步人生”一篇文章,具体的阐述了关于知青养老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并说:在全国六十至七十岁的退休老人中绝大多数都是知青,养老金很低,是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呼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和养老政策,增设养老服务设施机构,解决知青的养老困境。
企业破产,关停并转,企业改制,是牺牲一部份职工利益为代价。据有关专家统计;九十年代初,国有企业亏损倒闭、破产、改制。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其中知青占75%左右。21世纪初至今退休的老年人中,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占三分之二。
一位国情专家分析中国失业问题的文章指出,“中国有两次失业高峰。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二次是1990年后期。其中受到最大最直接伤害的是那些有过上山下乡知青经历的下岗职工。”
回到城里的知青已经边缘化了,在生活道路上不断遇到挫折和无尽期的低质量生活,历史的陈年老账无法细算和补偿。
俗语道;“靑春似金”,人老了,就失去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弱势群体,退休后,退出社会舞台,就是社会边缘群体,会有一种失落感,苍凉感,依靠感。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老知青刘晓萌在《不要美化上山下乡》一文中说;“现在城市的底层,被边缘化的贫民,很多都是当年的知青。前几天看到知青作家梁晓声有个谈话,他说85%的知青处在社会底层。落入底层的原因当然有多种,有的原本就是工农子女,家境差、文化水平低,又没有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他们在农村呆的时间较长,后来没能升入大学;再有就是他们的家庭出身不好。所以我觉得不能忘记这些人。他们落到今日的境地,当初政策的制定者要负很大责任”。
知青老人中的絕大多数处于社会的最低层,退休金低,养老金仅够维持自身生活,若患病或需要护理,则会捉襟见肘,无力承担,陷入窘困境地。2013年2月22日,中国社科院发布《2012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状况调查》。调查显示,近四成人认为养老金过少,甚至不能满足生活需要。絕大多数知青未富先老,退休后,失去年龄优势,退休金低,社会保障低,沦为社会最低层庞大的知青弱势群体。
二、居家养老新模式
目前社会养老有三种形式;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根据社会老年化现实状况,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现还以居家养老为基本形式,
《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年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逐步建立支援家庭养老的政策体系,并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2013年9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形式多样,但需要有两项根本支持,一是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社区服务平台,二是政府的财政政策倾斜。
〔一〕、“虚拟养老院”
所谓“虚拟养老院” ,实际就是政府在各社区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这对社区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提出较高要求,就是以社区服务机构为养老中枢,联络服务于各个辐射终端――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拨一个电话,或按警铃给社区服务中枢,服务部门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养老服务护理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虚拟养老院”实现了居家养老专业化、社会化。
“虚拟养老院”的运作模式,最终能够实现降低政府养老成本、减轻子女养老负担、提高老人生活质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虚拟养老院”实际上就是居家养老社会化的美好图腾。
“虚拟养老院”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投资少,服务范围大,老人不必住在养老院中被动接受服务,在家就可以挑选、享受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老人从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更具安全感。由于虚拟养老院的规模化运作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它必将成为今后老人养老的一种新的趋势。
“虚拟养老院”关键是反映敏捷,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看似为“虚“,其实很“实”。它整合了许多社会上的有利资源,政府、各种专业组织、社区和家庭的共同参与,应当根据各参与主体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责任分担与定位,以实现老年人照顾系统联络终端的健全与稳定,运行灵验便捷反映迅速有效。这样可以缩小老人与老人间、老人与医院、与养老服务平台的空间距离,就像在一个养老院中,使老人有安全感,依靠感。
实现了居家养老的专业化。老人通过一个电话,或网络的一个指令,就可以在家享受到便捷的上门服务,服务标准详实,加上有政府的社会化管理和监督,老人从心理上完全能够接受,更具安全感,人性尊严也得到了保障。
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和社会养老慈善组织建设“社区智能居家养老”,发展“虚拟养老院”模式。实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重点对独居、空巢、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跟踪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与大型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在智能终端的各位老人家中,应有政府出资按装多点呼叫装置,例如床头、厕所、门庭、饭桌, 老人如有突发情况,可以及时呼叫。
〔二〕“微型养老院”
目前知青中,独生子女家庭多,“空巢”家庭多,这是养老“短板”。如何逞利避害,变短为长,将“空巢”合并,特别是将独居“空巢”老人合并居住,当然这是在老人与子女同意、情愿、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实施。现在一家有几套房子的情况很普遍,有的出租,有的空关,社区可以借租,老人可以利用现住的房子,人员可以自由组合,可以是亲戚,也可以是朋友,社区登记入册,人数根据住宅面积,本人经济条件定,可3至5人,也可8人至10人,纳入服务管理范畴,拨出部份资金,房主老人也应出资,对老人住宅,按适合老人居住养老条件、要求、标准装修。社区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失能或半失能,配备常期护理人员,或临时派出护理、医护人员。费用平摊,政府适当补贴。国家以往对机构养老,按床位有补贴,但要达到一定规模。但对“微型养老院”应灵活对待,在监管验收合格的情况下,也应给予财政补贴支持。
“微型养老院”如同散布在各社区的“麻雀”,“麻雀虽小,五脏功能齐全”。以多胜小,聚沙成塔,积水成河。因陋就简,随境施布,灵活机动,充分利用民间基层的养老资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减轻子女的后顾之忧,也可以克服消除老人寂寞孤独的状况,大家可以做伴、娱乐、交流、照应。社区的服务护理人员可以一员护理照顾多人,不必疲于奔命。
这同样要求社区养老服务能够紧紧跟上,如社会化养老服务10项功能;家务、护理、看病、聊天、送饭、老年服务热线、陪同看病、康复、法律援助、陪同散步。
这样“微型养老院”才不失为“居家养老”的精彩神妙之笔。
〔三〕、“利益互換”养老
现在大多数家庭子女,都不在父母所在城市工作,而在异乡他市,一方面造成许多“空巢”家庭,一方面子女又在外租房屋居住,这就造成两个方面“短板”。一方面老人独守空寂冷静的屋子,感到无聊、无助,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救助,危难时很可能失去性命。另一方面许多子女在外高价租赁房屋,负担很重。我设想,是否可以“亲情互換”,“长板互补”以已之“长”补他之“短”。实则也是“利益互換”。在这方面,有的地方已有了积极的探索与偿试。
2017年04月13日,一个空巢老人和大学生的签约互助仪式,在湖北武汉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举行。20多名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和陪伴老人,老人则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大学生免费居住。这个被称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由一家社工服务组织发起。租客户年青人事先须经过老年护理技能常识培训,并告之享受到住房后,必须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为双方提供了良好的互換、互补、互助渠道,并告之义务责任。
我国国家养老资源非常匮乏。一些地方公立福利院的床位,甚至要等8—10年。家庭养老资源因独生子女家庭也非常不足,说白了,就是养老靠子女,过去讲多养儿多得福,少养儿少得福,不养儿不得福,因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社会有生力量资源互补、互换,也可以说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积极探索,值得探讨、完善和推广。现在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现像很普遍,这也可以说是更有积极意义的勤工俭学,就在自居点打工,当然这是更人情化,更温情的打工,服侍老人,做家务,陪老人聊天,两不寂寞,而且都有安全感,不需途中劳顿,如同温馨一家。
这样的探索也让我们看到,养老问题的解决,社会上有很多的存量资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一步盘活。加强社会养老工作,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已之长,搭建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互相支撑,互換,互助的平台,通过这种平台的建设,使社会获得“和谐、博爱”的平衡和稳定。真正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崇高境界。
三、健全敏捷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以上所述的三种居家养老新模式,最基本一条,也是支撑点,必须有功能齐全,服务周到,反映敏捷的社区服务平台。
〔一〕、训练有素的社区护理人员队伍体系
居家养老护理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粗浅式、吆喝式、被动式的保姆护理,而是“以人为本”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有资质的护理工作,在日本称“介护”,在美国称“养护”。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解释;居家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中心,依托社区能够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为区内老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相关服务。其内容不仅包括日常的照料服务,还包括相关的精神关爱和医疗服务。但现在很多人都把居家养老当成“保姆上门服务”或“家政服务”,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居家养老服务。
在德国、美国有专门的护理学校 ,日本叫介护学校,有的大学里还设有护理专业,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入老年化社会,日本进入深度老年化社会,政府都非常重视社会养老,在政策与财政上给予倾斜,日本、德国给予护理,介护学校毕业的外国学生绿卡优惠,中国有为数不少的年青人留在那里。在美国护理专业或专业学校,培养有资质并注册的养老护理师、按摩师、心理咨询师、理疗师,充实到各社区护理公司,随时听招喚,上门为老人服务。护理费用,三分之二政府买单,老人负担三分之一。
国际上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归纳10项内容;家务、护理、看病、聊天、送饭、老年服务热线、陪同看病、康复、法律援助、陪同散步。养老护理人员除了娴熟掌握护理技能外,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被服务人的意志为主,那怕被服务人意识不清。也要使被服务的老人俱有尊严与矜持。
在我国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滿足率只有1—2%。处于很低的水平,而国外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滿足率达到60%以上。也成为专业化很强的成熟行业。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居家养老的有效服务已是刚性必然。政府有关部门必须作为一项主要而紧迫的工作来抓,有关家庭成员和老人都应主动了解、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居家养老服务企业也应当着力挖掘市场潜力,重视老人个性化需求,加强企业合作,弥补自身短板。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老百姓对居家养老服务有更多的认识。相关部门更要强化行业监管,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制度,规范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行为,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依法确定使用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范围。
政府财政应学习国外先进的养老经验,对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给予财政补贴,在大学设立养老护理专业,或成立专门社会养老培训学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养老护理人材队伍。政府采取优惠倾斜政策。
日本,我国台湾,西方国家居家养老护理费用的90%是政府补贴,自付10%。美国社区护理公司人员上门服务,政府补贴三分之二,自付三分之一。我国各级政府可借鑑,酌情解决部份护理费用,减轻老人经济负担,体现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优越性,提高护理人员待遇,安拢人心,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社会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伟大现实意义与职业尊严。建立一个以注册护士为核心的包括临床护士、护理士(介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专业社区养老护理团队。
〔二〕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15年年底,国务院转发了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以来,“医养结合”是社会养老的热议内容。在2016年两会上,这个话题也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之一。但真正做到医养结合谈何容易,这涉及到多部门的权力与利益。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期间答记者问中,以“医养结合”为例来谈“简政放权”重要性:“前几天我到一个代表团参加审议,就有代表说他要办一个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群众很欢迎,但是这涉及到养老机构准入、医保定点、收费审批等,要跑多个部门,问题是这些部门的标准还不统一,所以让他一头雾水,找不到门。这本身就束缚了产业的发展,也抑制了群众消费的需求。”
在国际上,尤其在发达国家,早已做到了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很多国家设置的都是卫生福利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关的政府事务是由一个行政部门统管的。养老护理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也很专业化,但在中国还只是“游兵散勇”。
对于绝大多数老人而言,更为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生活照料,以及并非以治愈为目标,而是以延缓病情(慢性病)发展,维持生理机能的护理和康复。所以,核心问题其实是“护养结合”。再专业一点,现在通常叫做“长期照护服务”。
社区老年服务机构主要是老年人的生活场所,要尽可能地往家庭和社区的模式、格局和氛围靠拢。医院的模式、格局和氛围其实并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不适宜长期居住。
2017年7月29日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13个部在《“十三五”健康老化规划》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建有康复医院453所,护理院168所,护理站65所。相应的康复专业人员数量更是少得“可怜”。
呼吁各级政府重视加强社区医疗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做到医治老年慢性病,医养结合,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把老年慢性病的治疗、养护、康复留在社区完成。建立社区养老平台,老人居家养护终端,至医院的直达快速通道,急症、重症老人以最短的的时间及时送达医院。专业医院、社区医院、护理服务平台、居家老人终端。四点融合贯通。各司其职,各彰其能。这样即可以减轻大医院的压力,又可以相应减轻患病老人经济负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适合老人食用,营养合理的送餐体系
居家养老必不可少一日三餐或五餐,这也是老年人延年益寿,保持健康体魄,延缓衰老,抵御疾病的主要营养支撑,然而许多空巢、寡居老人一日三餐的烹调自炊,却十分艰难,每天买菜洗切,吃不多,留到第二天、第三天再吃,有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已丧失自炊能力,依靠别人送餐上门,并端到床头。我们常看到听说这样揪心的故事,子女给老人送餐,一天送一次,吃三顿就是好的,有的送一次吃三天。社区根本就不管这些,社区养老服务部门送一次,就上电视、报纸宣传,其实就根本不能解根本问题。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故事,与我同下放滨淮农场的一位扬州知青,回城后因穷,一直未结婚,后患病长期卧床不起,无子女,亲戚不问,吃饭成为大问题,于是知青出于战友情,怜悯心,组织起来,轮流送饭,但不是长久之计,社区也偶尔送一次,又上电视、又登报纸,意欲社区重视养老工作,其实是“作秀”,不能解决老人吃饭的根本问题。后来这位患病老知青死在家中,几天后才发现,是社区与知青一同把遗体送火葬场火化,火化后社区竟然叫知青把骨灰拿走。
今年南京秦淮区某小区就发生一起令人唏嘘不已的事,一位老人倚偎在六楼阳台拦杆上,大声挥手呼叫,楼下许多人惊赅仰头观看,有人惊呼老人要跳楼,于是有人报警,很快消防队,公安特警赶到,经过对话才了解,老人独居,曾经中风,半失能,儿子工作忙,托人烧饭给父亲吃,儿子忙,两天未送饭,老人饿得不行,只好到阳台上大声呼救。
民以食为天,居家养老,助餐先行,老人三餐,非常重要。社会助餐、供餐就显得非常必要。一般家里只要老两口儿都在的时候,营养问题不是特别大。一旦放单了,一个人孤独了以后就是问题了。一方面餐食质量会下降,另一方面情绪也会影响食欲。老人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如果牙没有了,咀嚼能力比较差,希望能吃上软烂饭莱,随着高龄社会的到来,抱团养老也好,亲友养老也好,邻里互助也好,居家养老也好,餐食就变得非常重要。一份儿好的餐食能让人少生病,增加健康。在制作老年餐饮过程中,餐食安全也非常重要,为老年人做营养餐,一定要注意餐食安全的问题,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必须建立老年餐饮服务体系。若暂时没有能力,可借助社区、街道的饭店,给标准要求,做到了少油、少盐、软和烂这样的标准。定制老人三餐。餐饮企业、养老机构老年营养餐,必须要跟上适应老年餐要求去做。养老餐饮应该有一套技术标准,使餐饮企业、养老机构在做老年餐食的时候有章可循。居家养老,饮食为先。老年餐是个系统工程,但中国刚起步,“三餐尚在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在这方面日本有成功经验,日本的老年餐做得很人性化,日本的老年餐折合人民币价格70元一份儿,介护保险掏90%,老人掏10%。价格很低廉,而且日本的老年餐是纯个性化,细分化,有专门的营养师为每一个老人量身订做,每一个老人有独立的营养处方,独立的就餐处方。所以它会批量地制作,制作完了再分解。原料集中采购,中央厨房标准化处理,批量制作,采用自动化的方式用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让中心温度降到75度,放到冰箱里面冻结,这样的保存条件下可以保存五天。一个餐饮企业就可以在同一天大批量地生产一批老年食物保存起来,采用冷链配送方式,这样就给企业提供了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可能性。
老年餐桌的老年餐食基本按照少油、少盐、软烂的原则进行烹调,营养配餐不是像大家想的那么高大上,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亲民,非常简单容易,价廉物简的食谱。
结束语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养老工作,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政治报告》提出“全国养老保险金全国统筹。”还提出“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2016年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要紧紧围绕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降低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业制度、标准、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繁荣养老市场,提升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2014年元旦前夕,他来到北京一家敬老院看望老人,指出“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17年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做了《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9000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6次提到了“养老”这个关键词。可见社会养老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政府工作报告》一共有九项重点工作任务,养老这一项就占了三条。《报告》分别从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产业发展、养老消费、老年人救助、老年教育、医疗等方面阐明了2017年政府的工作目标。
2017年新任民政部长黄树贤会见记者,明确讲到:在全社会造成尊老、敬老、孝老、养老的良好氛围,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新格局。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政府重视,全民动员,积极参与,中国第一大民生工程――社会养老一定会功德圆滿。 
返回列表
主管单位:辽宁立波知青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共和国知青网总编室
技术支持:辽阳百捷网络
政府备案:统一社会信用代码:51210000699448270D 辽ICP备09002678号
法律顾问:辽宁省铭星律师事务所
商标权号:共和国知青国家商标号ZC9484771SL
股权注册名称:共和国知青
商标注册权代码:00004168
上市编号:860019

联系方式

网站网址: 英文域名:www.gongheguozhiqing.cn
      中文域名:共和国知青网
网站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金山路91-19号8门(辽宁立波知青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总部)
怀智博客: http:/blog.shna.com.cn/u/1781260413
电子邮箱: ghgzq2011@126.com
网站邮编: 110015
网站电话: 086-024-24860077(一部)086-024-82570391(二部)
网站传真: 086-024-24860077(一部)086-024-82570391(二部)
网站站长: 李艳杰 13889124008
副 站 长: 执行站长:王佳南 15802423864
网 管 员: 李文玉 13080850943